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县联播
犍为县“五大聚焦”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 2021-01-20 10:55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近年来,犍为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围绕市委“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全力打造成渝经济区南翼“两城两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和乡村振兴作为高线目标,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既取得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又取得乡村振兴的突破性进展。

一、聚焦产业兴旺,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

坚持把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2020年,贫困群众人均稳定纯收入达8624元,较2014年的2526元,增加6098元,增长241%。一是优化扶贫产业。坚持围绕全县特色主导实施产业扶贫,建立产业扶持基金,采取帮扶引导、财政奖补等方式,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茉莉花、茶叶、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6300余亩。同时,坚持长短结合,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畜禽养殖40余万头(只)。二是细化帮扶带动。大力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引导22户龙头企业全覆盖结对帮扶市列贫困村,培育发展各类专合组织452个,累计流转缺乏劳动力贫困户土地1400亩,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务工2000余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资金带动作用,累计向4361户贫困群众提供小额贷款1.56亿元。三是深化市场联结。先后举办茉莉花茶专场推介会14次,与30多家大型商超、批发市场达成销售战略联盟;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成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示范点、扶贫产品销售专区342个,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四是强化就业扶贫。坚持“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理念,先后开展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举办贫困群众专场招聘会60场,打造就业扶贫载体9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余个,创新搭建“宁波—犍为”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帮助6805户9519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二、聚焦生态宜居,有效推进设施扶贫、生态扶贫

提速推动乡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是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6459.4公里,创建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示范县和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实现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全覆盖;稳步扩大农村集中供水、供气覆盖面,实现河东片区镇天然气集中供应全覆盖;镇、村、组广播电视光纤骨干网络已基本形成,有线宽带已基本实现全光纤网络改造,光纤宽带已通达全县所有镇村,实现全县2G、3G、4G信号基本全覆盖。投入1.4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成集中安置点24个,集中安置贫困群众690户1949人,分散安置295户723人,集中安置率72.9%。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794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171户,其中贫困户2524户。落实贫困户改厨改厕补助资金589万元,完成改造2834户。二是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作为整治重点,扎实开展“六大工程”“四清四拆”等行动。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占比一半以上、新村聚居点32个,覆盖58%的行政村。新(改)建乡镇污水处理厂和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35个,4.6万户农户实现污水有效处理;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全面配齐村组专职保洁和清运队伍;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3890户,建成投资9000万元的久益生物有机肥项目,年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10万吨以上,被列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先进县,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乡镇、森林小镇11个。

三、聚焦乡风文明,有效推进志智双扶、文化扶贫

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开展贫困家庭励志扶贫行动,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开展励志扶贫。大力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连续4年开展脱贫攻坚评选表扬活动,表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先进典型70余人。巡回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主题宣讲300余场次,以自身的事例、质朴的语言讲述脱贫故事,引导贫困群众在“比、学、赶、超”中脱贫奔康。二是实施奋进计划。针对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过度依赖帮扶救助、习惯“当懒汉”的问题,创新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采取劳动收入奖励的方式,对发展产业、积极就业的按比例给予最高1000元奖励,累计发放奖补资金398万元,激励贫困户5238户。三是树立文明新风。打造脱贫奔康乡村精神家园27个,创建全国文明镇村2个、省级5个、市级27个,开展乡风文明提升“十大行动”,潜移默化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引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四、聚焦治理有效,有效推进基层党建、助力攻坚

一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书记“一把手”工程,“三级书记”一线作战,县委书记带头遍访23个市列贫困村协调解决突出问题,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遍访辖区内所有贫困户。全面落实“1+3+N”联村帮扶工作力量,选派106名第一书记、5624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组建39支农技巡回服务小组,实行帮扶单位和受扶乡镇脱贫攻坚目标捆绑考核、帮扶对象达标情况与帮扶责任人年终考核挂钩,倒逼责任落实。二是全面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构,完成乡镇数量调减50%,组建县委基层治理办,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做到职责明确,运转高效。扎实抓好村级建制调整,将建制村调减到164个、调减率50%以上,全面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人均10元以上。加快党群服务中心升级,确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全覆盖建立村规民约,被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建成县镇村三级综治体系,完成所有村“雪亮工程”建设。

五、聚焦生活富裕,有效推进保障扶贫、社会扶贫

一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排查6—15周岁适龄儿童学生入学情况,落实“七长”责任制,确保“零”辍学。严格落实“三免一补”和教育扶贫政策,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6万人次4081万元。二是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建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一村一卫”“一村一医”、家庭签约医生、免费健康体检实现全覆盖,实行县域内住院治疗“一站式”结算,医保基金累计统筹支付贫困群众医疗费用4.5万人次1.4亿元,“两项”医疗基金救助1656人次725万元。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22种慢性病,办理特别疾病门诊7634人。三是实现安全用水用电有保障。投入2014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通过延伸管网、集中供水和打水井等方式,解决4349户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投入1.6亿元,完成69个村1806公里农网改造,改造变压器298台,解决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用电问题。四是实现便民服务有保障。投入1383万元,新(改)建镇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60个、卫生室54个、应急广播47个,着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五是实现社会兜底有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残疾人补贴等社会保障体系,实施“集中供养+居家救助”模式,落实农村低保1.1万人,救助供养农村特困人员519人,扶助残疾人3547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