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县联播
峨边:“四突出四坚持”创建白沙河流域果蔬产业省级园区
发布时间: 2021-01-20 10:51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近年来,峨边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关键和核心,统筹规划,高位推动,落实“四突出四坚持”规划创建白沙河流域省级果蔬现代农业园区。

一、规划统筹突出,坚持高位“建”园

(一)强化组织保障,发展支撑强劲有力。全面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担任省级园区园长;成立“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由分管县委副书记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各涉农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按照“建、管、运、维”一体化服务模式,落实人财物,全面强化对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实现园区常态化实质化运营。

(二)突出科学规划,统筹优化园区布局。制定《峨边县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度挖掘峨边山水生态和立体气候优势,突破耕地条件、地理环境和产销市场等多种制约,确立“2+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牢固树立“五大新理念”、加速打通“五大新通道”、全面做强“五大抓手”、持续培育“五大层级”、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坚定不移走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特色鲜明、农旅融合的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白沙河百里果蔬产业环线·彝家新寨群、官料河百里生态旅游和彝文化长廊·神秘黑竹沟核心增长极、大渡河百里水上奇道·产村相融发展带—“三个百里产业带”;集中打造白沙河流域果蔬产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以省级园区为核心、市级园区为支撑、县级园区为基础的“1+6+N”产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推动“三河流域”产村相融、协同错位发展。

(三)坚持特色引领,园区建设生动实践。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在沙坪镇河沟村,新林镇楠木村、黄泥村、金星村等依法流转土地7660亩,建成以桃、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园区,带动周边3乡(镇)17村发展果蔬产业20048亩。立足峨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取桃、高山蔬菜两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以短养长、桃蔬套种、蔬菜轮作间种等方式实现果蔬特色产业发展。园区桃、蔬产业覆盖率、适度规模经营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5%、90%、100%;桃-蔬总产值实现11864.52万元,占园区总产值94.36%,园区土地生产率达到15633元/亩,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48%。

(四)强化要素保障,发展动力全面激发。一是强化资金保障。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金融机构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园区自2018年建园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557.94万元,撬动各类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14769.61万元投入园区建设。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整合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优势,大力实施“内培外引”“双培双带”行动。先后组织乡镇党政正职、园区工作人员、经营主体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前往浙江、广元、南充等外出考察学习;用活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平台,围绕桃蔬生产种植、田间地头管理、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园区从业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20余次1100人次。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峨边彝族自治县加快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峨边彝族自治县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峨边彝族自治县“政担银企户”试点实施方案》,完善园区配套优惠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制定大力度高层次的激励奖补措施,加速科技、企业、金融、人才等各类资源在园区聚集。

二、突出强基提质,坚持高标“管”园

(一)强化基础配套,打牢园区发展基础。投资1800万元,在沙坪镇,新林镇建成以桃、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园区7660亩,带动周边3乡(镇)17村发展果蔬产业。整合涉农资金等4830.05万元,在新林镇楠木村、卷木村、黄泥村等8个村新(改)建产业路32.968公里、生产道5.7公里,铺设灌溉渠系24.9公里,修建蓄水池6口、调节水池28口,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滴灌1030亩、喷灌700亩,园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电网(二相、三相电)、电信网络全覆盖。建成高标准农田7660亩,建成1个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园区实现“田网、路网、水网、电网、讯网”五网配套,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园区发展能力。投资2100万元,在新林镇茗新村建设以清洗、筛选、分级、包装为一体的加工车间1个,改造核桃坪加工示范车间1个;园区与重庆初好食品研究院、峨边五旺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每年可精深加工园区蔬菜10000吨,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丰富农业业态,激发园区发展潜力。一是抓农村电商。依托峨边微商、电商扶贫创业中心,构建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开通“峨岭云边”官网、淘宝网、建行善融商城、邮乐网、天虎云商等平台的线上销售,借助短视频新媒体进行直播带货,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主导产业农产品电商交易量达到35%,“峨岭云边”电商微商创业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星创中心。二是抓农旅融合。坚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桃”为主题,在沙坪镇河沟村建成农旅相融的生态旅游观光园(乾池桃博园),成为峨边现代农业集中展示窗口。三是抓产村相融。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统筹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推进村貌、垃圾、污水、厕所“四大革命”,挖掘农耕传统文化、彝族特色文化,黄泥村、茗新村、松林坡村被评为四川最亮眼村居,串珠带动草坪村、桐花村、九家村、底底古村、古井村等六镇十三村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四是抓农业服务。通过引进和培育2家园区服务经营主体,为园区提供生产技术、农资采购、机械化耕作、绿色防控等服务,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园区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发展潜力逐步彰显。

(四)坚持绿色兴园,提高园区发展质量。推行农业园区统一的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模式,推广田边地脚堆沤还田、免耕沃土还田、生物农药等新技术。做大智慧云平台农产品质量溯源追溯体系,实现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严厉打击农药化肥超标、乱用添加剂、农产品提前上市等行为,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风险严防,2020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100%,峨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对园区生产基地进行14批次62个果蔬样品抽样检测,检测合格率为100%。

三、突出助农增收,坚持高效“运”园

(一)品牌建设助推转型。扭住园区“产业是基础,品牌是关键”的重点,构建“峨岭云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峨”字号产品知名度,形成叠加放大效应。一是积极推进品牌创建。依托峨边五旺有限责任公司、县农投公司等4家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小黄妮”“奔乡勤”“峨眉山”“宜坪老腊肉”“野森源”等自有品牌5个,获得四川名牌产品1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7个。二是加强品牌宣传营销。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有效组织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先后在重庆、浙江、广州等地开展特色农产品推介招商签约会及展销会,全方位推介展示园区优势特色产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三是强化品牌监督。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峨边彝族自治县“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培育实施方案(2017—2020年)》,依托“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协会和电商协会,建立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公用品牌产品有序进入和严格退出。

(二)科技驱动提升发展。坚持“政产学研银”多主体参与,深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不断完善“乡土好邻居”、农技“110”、片区巡诊队和县农技总站、农科院博士站“五位一体”的农技服务团,为园区产业和全县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一是推广良种。在黄泥村建设1个大棚果蔬新品种示范园,引进推广早脆、霞脆、晚湖景等17个新品种桃以及川腾9号、川腾10号、红冠1号等6个蔬菜优良品种,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创新技术。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与省农科院合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及博士工作站,常态化对园区果蔬产业开展作业指导和技术培训。三是科技支撑。强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全过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推广应用沃土培肥定植技术、高光效树形结构培养技术、简约化长枝修剪技术、桃园生草与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新技术10余项,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100%。

(三)主体培育增添活力。鼓励农民自主发展,推动能人示范发展,支持专合组织抱团发展,扶持企业集团壮大发展,引导企业集团跨越发展,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在山区现代农业链条上分享收益、提升能级、发展壮大。培育2家省级龙头企业(峨边五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奔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个国家级示范社-峨边丽华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25家县级以上示范场,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1623户,带动农户面达84.05%。

(四)联农带农增加效益。按照“平等自愿、紧密合作、共进双赢”原则,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带动采用“支部引领、土地入社、利益共享”的模式组建新型农村产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土地加入合作社,集中发展水果套种高山蔬菜,合作社统一栽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产生的利益由合作社与农户实行五五分成;二是推行“能人(公司)领办、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由县农投公司集中成片流转楠木村、黄泥村、金星村农户土地3880亩,发展桃系列套种高山蔬菜,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增加农户收入;三是带动“农户自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鼓励农户发展1亩桃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夯实增收基础。通过产业基地引领,形成牢固的利益联接机制,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股权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得现金,实现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经济捆绑发展,合作共赢。

四、突出以点带面,坚持全面“兴”园

坚持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的突破口,聚焦“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链发展”。一是跳出园区抓园区。集中打造省级园区,坚持大园带小园,带动全县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东部后扶农旅融合产业园、西部草桐彝家果酒产业园初见成效,古井彝家婚俗产业园绽放光彩。二是跳出园区抓产业。发挥园区“牛鼻子”牵引作用,复制推广园区先进发展经营模式,白沙河流域百里果蔬产业示范带蓬勃发展,大渡河流域产村相融发展带百里桃花风景初显,官料河流域生态文化长廊彝家药蜂竹绿色品牌逐步唱响。三是跳出园区抓治理。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机制,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保障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打通园区建设“最后一公里”。2018年建园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3327.5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级项目资金7557.94万元,撬动资会资本14769.61万元,建成优质核心种植基地7660亩,带动两镇五村20个村民小组1623户农户增收,实现产值12573.7万元,带农惠农富农强农成效彰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