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县联播
五通桥区:因地制宜做优精品特色农业
发布时间: 2025-03-26 11:23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统计:33
打印 分享到 :

五通桥区围绕“点、线、园、片”发展思路,着力实施“1+N”精品农业战略,构建以“粮油”为主导,“生姜、中药材、蔬菜”等为特色产业支撑的五通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做优品牌,“西坝生姜”蓄势待发出国门

生姜是五通桥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在西坝镇,栽种生姜历史悠久。据传,在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以其鲜、嫩、香、脆的美味口感,被列为皇家贡品,史料记载曰:“土埋之、草盖之、水浇之,水陆并行,至京不腐。”

近年来,五通桥区狠抓品牌培育,进一步挖掘“贡姜”历史底蕴,提升“西坝生姜”品牌价值。“西坝生姜”于2014年成功申请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次组织在省内外各种农业博览会参展亮相,因其皮薄、脆爽、纤维少、肉质细嫩、商品性好,又可加工成泡姜,增长储存时间、口味浓郁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西坝生姜”也因此同“西坝豆腐”“西坝米酒”并称“三绝”,而声名远播。

近期,西坝镇还取得了“出境新鲜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许可证”,产品可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该镇年种植生姜3000余亩,产量1.2万余吨,产值5000余万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零农残出口备案基地及西坝生姜加工厂综合体项目,跃跃欲试走出国门,拓展更大的市场。


稻药轮作,蔡金泽泻开辟增收新路径

泽泻是四川道地中药材,蔡金镇种植泽泻历史同样悠久。但在过去,泽泻等道地中药材存在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难以突破低价值困局。

近年来,五通桥区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粮经复合经营新模式,通过探索“水稻+泽泻”轮作模式,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蔡金镇泽泻年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从品种选取、种植管理到精深加工,整个产业链始终秉持欧盟GACP标准工艺,因其药用成分高于其他地域同类泽泻15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10—15元。该镇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年增收约1万元。2025年,五通桥区明明泽泻专业合作社与日本、韩国的知名医药公司签订了直供意向协议,首批订单的货物预计五月份全面装箱发往海外,预计可实现出口创汇超合人民币1100万元。


产销一体,蔬菜产业从传统向多元化拓展

金粟镇双漩村毗邻G213国道,交通便利,是一个独特的“江心岛”,受岷江冲积,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产业。该村充分利用优渥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村蔬菜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同时,与省、市农科院缔结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广嫁接育苗种植、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开展立体套作、粮蔬轮作”等种植新模式,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并通过实施智能化、机械化“两化”建设,建成水肥一体化大棚500亩和蔬菜高产基地4000亩,引导区内农机企业研制专用微耕机械500余台参与服务,耕种机械化率达100%,亩均产值提高20%以上。

在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该村注重拓展销路,抓住“中国绿色硅谷”化工园区核心区在附近落成的机遇,在五通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与园区企业搭建“产销直供、保底收购”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向园区企业直供蔬菜500吨,产值约200万元。

近年来,五通桥区聚焦“小、精、特、优”的特色产业,在确保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让农民群众就地销售,就地务工,就地致富。2024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余元。

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连接着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个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