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组织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抢抓农时,提早谋划春耕生产,加大科技支撑,加快技术集成,狠抓科技到田,按下春耕备耕“加速键”,全力以赴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33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7万吨以上,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乐山力量。
一、先手布局,抢抓春耕生产先机
一是靠前研判。与气象、水务部门密切联动,常态化监测气象、水文信息,针对年初冬干气候灾害,会同水务部门,组建小春田间管理暨冬干防范应对4个工作督导组,重点对当前春耕春播、蓄水补水、“一库一策”、渠系维修养护、提灌设施、田间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导。督导组深入一线,进村入户,全面摸底春耕备耕情况,指导落实春耕生产保障措施,5月中旬前首保中稻、中旬后首选迟中稻和晚稻、下旬“等雨无望”田块实施“水改旱”。
二是靠前安排。及早召开全市春耕生产推进暨科技到田动员会议,分析研判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安排部署春耕生产重点工作,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下发《关于开展2024年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督导暨专家技术服务工作的通知》,组建4个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到村到户,下沉一线、包县包片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大力推广集中育秧,鼓励在市中区、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开展18万亩集中育秧,发动农户早整田、早提水、多蓄水、多育苗,做到抓早、抓细、抓主动。
三是靠前落实。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全市共检查经营门店1300多家,立案查处种子案件6件,罚款3.3万元。抽检水稻、玉米、蔬菜种子共140个品种,开展常规质量指标及转基因检测,抽检合格率达100%,确保农户购买放心农资。加强农资供需调剂调运,引导农资企业和经销商点对点开展生产、配送服务,据农情信息调度,全市杂交玉米备种1410吨、水稻备种1890吨,化肥储备9.43万吨,农药储备674吨,农膜储备2462吨,各类农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需求。
二、筑牢防线,稳固春耕生产根基
一是聚焦蓄水保水。督促各地抓住春雨拦蓄入库,充分利用前期建成的提灌泵站继续实施江河提水,并积极发动村组和群众,做好小微型水利工程和冬水田蓄水,千方百计增补蓄水。指导各地进一步算好需求水账和供水水账,“一县一策”“一库一策”制定保供方案,统筹调配区域内水源,强化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我市水利工程蓄水总量超2.32亿立方米,占汛末计划蓄水量的74.89%。
二是聚焦设施维护。对1722个提灌站逐个摸排检查,分类分批维修整治650座带病运行提灌站,检修3400座提灌设施。着力提升管护员实操能力,开展技术培训6场、培训300余人次。督促各地围绕水利基础设施有没有维修好、库塘等蓄水工程有没有蓄好水、资金人员技术设备有没有准备好等“三个有没有”,拉网式开展渠系疏浚淘淤、管道维修、设备检修等维养工作,做到建好管好用好。
三是聚焦高效利用。抢抓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要求,完成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2.1万亩,改造提升6.1万亩。开展农技指导服务200余场次,推广双膜覆盖旱育秧等节水技术;明确首保水源周边、粮油园区等区域,引导“水改旱”区域恢复水稻种植,切实用好春耕水源。
三、紧盯关键,释放增产增收潜力
一是抓粮食扩面。着手编制全市粮油规划布局图,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生产力。根据农时季节,筹备召开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油菜、玉米、水稻品种展示观摩会,再生稻蓄留现场会,晚秋生产现场会等6场粮油生产现场活动;分作物、分时节、分农活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户干。深入挖掘耕地资源,大力推广旱地粮食作物间套作,推进6.35万亩种植园地优化改造,做到撂荒耕地“动态清零”,利用好恢复补充耕地,确保粮食扩面增产。
二是抓单产提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围绕水稻、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打造“百县千片”高产示范片42个,预计示范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4公斤以上。充分挖掘利用光照资源和暖冬气候优势,做好再生稻蓄留宣传,努力实现今年再生稻有收面积增加1万亩。实行重大品种推广计划,推广水稻、玉米等当家优质高产品种52万亩;进一步调优大小春粮食结构,调增冬小麦5000亩,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7万吨以上。
三是抓防灾减损。入冬以来,持续做好小春粮油作物春病虫监测预警,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小春农作物病虫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小麦、油菜、马铃薯小春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防控指导。当前,油莱菌核病、根肿病、霜霉病、蚜虫等小春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26.89万亩次,累计防治面积25.5万亩次,油菜一、二类苗占比93%,小春在田作物根粗苗壮,长势正常,丰收在望。
四、强化服务,推动科技同步到田
一是良种良法配套。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做强农业“芯片”,依托全市农技推广体系,做细良种良法配套。2024年,围绕增产增效,制定粮油生产“菜单”,发布推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当家品种33个,重点推广“稻香杯”优质稻、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玉米、耐荫蔽大豆等作物品种;发布推介新优生产技术22项,重点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等。
二是农机农艺融合。持续引进适宜丘陵山区复式作业机械和智能农机装备,强化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组装和集成创新。发动全市185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川中川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及成都平原优质水稻产业集群、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及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推广“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预计2024年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将突破350万亩次。
三是技术服务到田。充分利用专家团队、农技推广队伍、科技专员三支力量,全面铺开服务春耕生产,确保“人员到位”“服务到户”“技术到田”,确保将优良品种、科学施肥、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地。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团队24人,科技特派员19人,县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465人,开展科技服务,共举办春耕生产技术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7600余人次,服务指导农户6.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