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西南部的群山深处,因长期处于贫困“洼地”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正上演着从脱贫奔康到产业崛起的精彩蜕变。依托国家定点帮扶与自身拼搏,马边不仅于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更在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奋进之路,成为大小凉山片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脱贫攻坚:从“穷山僻壤”到“幸福彝乡”。
曾经的马边,因交通不便、产业匮乏,深陷贫困泥沼。然而,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在这里打响,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马边曾因山高路险、产业薄弱陷入发展困境。2004年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牵头定点帮扶,累计协调资金超20亿元,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公路里程从2012年的1200公里增至2024年的2800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新建、改扩建学校127所,县域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5所,实现农村医保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马边创新实施“1267”发展战略(即“一核引领、两轮驱动、六大行动、七大工程”),聚焦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乐山市峨眉山市等东西部协作与省内对口帮扶力量持续注入,累计落地帮扶项目300余个,建成“扶贫车间”56个,培育茶叶、竹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60余万亩,带动4.3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5.91%归零,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历史。
产业突围:从“脱贫摘帽”到“动能升级”。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如今的马边,村村通网络,户户住新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595元增至2024年的18861元。曾经的贫困村变身“茶香彝寨”“竹林新村”,幸福生活的图景在乌蒙山区徐徐铺展。
马边聚焦“矿业打底、农业奠基、文旅兴县、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思路,坚持“三产并举、三产共兴、三产融合”发展举措,深入实施“十百千”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力争到2026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常态化项目储备分别达到1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以上,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突破”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4年,总投资15亿元的龙泰福缘高纯石英砂项目正式落户马边新型工业材料工业集中区。该项目聚焦光伏新能源核心材料——高纯石英拉管、石英坩埚及石英砂的研发生产,预计2026年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0余个。这一“链主”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马边从传统矿产开发向高端材料制造的“腾笼换鸟”,更吸引了下游光伏组件、储能设备等配套企业加速集聚,推动全县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马边依托富集的生态资源,同步推进文旅融合与现代农业升级。建成国家4A级景区“云上福来”,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打造“马边绿茶”“马边竹笋”等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三产融合示范区带动1.2万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未来展望:锚定“双碳”机遇,打造先进材料产业新高地
站在新起点,马边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四川“中国绿色硅谷”建设机遇,明确将先进材料、清洁能源作为县域经济“破局”的两大引擎。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园、30亿元的磷系新材料项目正加速推进,预计2027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将突破60%。
“我们将以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政策保障,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马边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县正着力构建“政策服务、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三大体系,规划建设5000亩绿色低碳产业园。目标到2030年,形成“高纯石英—光伏组件—储能设备—循环利用”全产业链,为乐山“中国绿色硅谷”贡献马边力量。
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产业振兴的“新阵地”,马边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一步千年”跨越,更以“产业崛起”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片曾经的“贫困孤岛”,如今正以开放的姿态、奋进的步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描绘出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