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稳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看“三农”、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抓“三农”,以市委“345”工作思路为引领,聚焦农业农村工作“147”发展思路,全市“三农”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达300.91亿元、增长4.5%,居全省第4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9元,增长6.5%、居全省第6位。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坚守底线红线,稳粮保供更牢
1.粮食作物扩面增产。全面履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等惠农政策。妥善应对8月旱情,采取抗旱保灌、补种改种、晚秋补歉等措施,因灾受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年大小春粮食播种340万亩,其中大豆播面37.8万亩,蓄留再生稻27.09万亩、秋洋芋18万亩,总产量122.6万吨。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因地制宜发展高山优质蔬菜,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00.7万亩、产量295.8万吨。
2.畜牧禽蛋稳产保供。持续推进500万头生猪(畜禽)产业项目建设,制定实施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落实能繁母猪引种补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严防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建成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0个,连续3年生猪出栏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年生猪出栏275.8万头,同比增长4.7%,年末生猪存栏180.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5.7万头。牛羊肉禽和水产品平稳增长,2家蛋鸡企业成为全国期货市场指定交割厂库(全省仅3家),据统计,成都50%鸡蛋、30%水产产自乐山。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入库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达250个,新增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1个。
3.耕地红线全面守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指导意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制定5年园地改造计划31.1万亩,完成8.23万亩,摸排核定农户承包耕地撂荒10574.01亩,整治率100%,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全面完成2021年29.56万亩建设任务,全面启动2022年11.4万亩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叫停2100亩流转土地从事“非粮化”生产。
(二)突出园区引领,特色产业更旺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科学绘制《乐山市农业四大产业集群布局图》,推动茶、果、药、林四大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构建“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完成改造提升茶叶基地5.8万亩、水果基地3.03万亩、中药材基地2.34万亩,累计建成茶叶面积140万亩、晚熟柑橘26万亩、道地中药材35万亩、林竹470万亩。“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估值41.76亿元,位列2022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估值榜单第10名,斩获中国魅力茶乡等2项国际金奖,夏秋茶“走出国门”远销中亚各地,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石缝经济”,实现经果林上山上坡,不与粮争地,建成全国最大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1.8万亩、川牛膝种植基地1.2万亩和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示范基地3500亩。
2.农业园区发展培育。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持续深入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新建成井研百里粮油产业环线、沐川魔芋科技示范园等11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项目,入选省星级现代农园区7个,培育认定市级现代农(林)园区13个(林业园区2个)。按照“资金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采取“现场调研+综合评分+拉通排名”形式,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拉练,配套落实3000万元“真金白银”对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的5个县(市、区)进行奖补,为片区发展营造了“比学赶超”、大抓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新业态,让老百姓“跳出土地”抓增收。成功创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峨眉山市列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对象、峨眉山市双福镇(茶叶)、金口河区永胜川牛膝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成为了乡村旅游增量的主要承载地。强化企业带动,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认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家,认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1家,加快实现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示范引领,发展质效更优
1.推进示范创建。组织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等4次,及时印发市委1号文件及其分工方案,创新提出稳粮保供、农业强基等9大行动39项措施,制定《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市工作方案》,实行“月听汇报、季度分析、半年拉练、全年评比”工作机制,印发《乐山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安排2022年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12158万元,构建市县乡村联动“一盘棋”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入选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入选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1个(沙湾区),入选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1个(马边县),2个乡镇19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单位。
2.唱响农业品牌。实施农业生产“品种、品质、品控、品牌”“四品”工程,持续壮大“峨眉山茶”“马边绿茶”“井研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成功举办“峨眉问春˙茶香宽窄”“峨眉山茶”春茶品鉴会和“峨眉山茶”春茶线上推介等活动,举办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乐山主题市活动,“峨眉山茶”“马边绿茶”品牌价值达41.76亿元、22.1亿元。全年认定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4个(市中区、峨边县、马边县、金口河区),新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夹江泽泻、夹江马村藤椒、夹江新生葡萄、沐川魔芋),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74个,全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3.建设宜居乡村。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以“五清”行动为主要抓手,统筹推进“三大革命”和面源污染整治、村貌提升,累计清河3012公里、清渠3518公里、清沟3806公里、清路4203公里,“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占比超过65%。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占比达100%、73.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井研县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继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深化“四清四无”行动,增殖放流珍稀濒危鱼类和经济鱼类103.4万尾。
(四)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活力更强
1.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推动农民合作社跨经营主体培育品牌联合社,推荐10家合作社申报国家级示范社,峨眉山市被评为全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县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省级试点县,新增农民合作社38个,总数达4408个,其中国家示范社32个,省级示范社196个,市级示范社323个。规范社会化服务,召开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达到558家,服务小农户15.23万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10.49万亩次,夹江县纳入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县,乐天农业正申报农民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
2.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了资源开发、资产盘活、股份合作等八类发展模式,全市农业生产托管110.49万亩次,土地流转107万亩。创新建立农村村民建住房“动土必报、建设必批、开工必到、过程必管、查处必严”“五必”制度,进一步明确审批管理程序和要求,全市审批农村宅基地2529宗、447.5亩。强力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统一确权登记,对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应颁尽颁,完成农村70.7万户权籍调查工作。夹江县成功申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沙湾区被评为农村改革先进县。
3.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全覆盖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对全市1272个村(社区)资金资产资源“数字化运行+全流程监管+无盲区覆盖”。按照“五个一”标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管理及运行,确认成员250.3万人,量化资产50.2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34个、占30.2%。依托成都农交所乐山所推动农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成交25宗,带动村集体增收834.11万元。争取集体经济中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7300万元,井研县和市中区苏稽镇楠园村等12个村被认定为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县和先进村。
(五)夯实基础支撑,发展后劲更足
1.强化资金投入。始终坚持公共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两手抓”,新增财力优先保障“三农”领域,年初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23.28亿元,较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全市乡村振兴实际投入48.8亿元、增长8.1%,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8.56亿元,占比高于5%的比例。组建5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992.76亿元,较年初增长145.94亿元。
2.突出项目支撑。建立健全市级涉农项目储备库,立足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粮食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储备包装项目,目前市级储备库项目110个、总投资163.06亿元,其中2022年中省转移支付项目73个,上报省级评审通过46个。7个市重点项目,2022年计划投资28.79亿元,已完成投资31.86亿元。首次举办全市乡村振兴项目推介会,推出项目103个、总投资728亿元,签订授信金额525亿元,集中签约项目20个、投资114亿元,促成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建设乡村。
3.强化人才支撑。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部署,切实降低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田间地头,帮助解决春耕生产、农产品销售、惠农惠民政策落实等问题。启动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工作,创建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1个,培训高素质农民1146人。调整科技特派员111名,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27场、5903人次。持续推进峨眉山市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今年遴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人。
二、2023年工作打算
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作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目标,按照“147”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做强四大产业集群、抓实七大举措)。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做强“茶、果、药、林”四大产业集群,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粮猪生产、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升现代农业水平、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七大举措。确保一产增加值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守好“一条底线”,坚决保障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抓实“一保三稳”(保粮食安全、稳粮食播面、稳粮食产量、稳油料生产),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构建“一核六片”,“一核”,即:三江流域百万亩优质粮油样板区;“六片”,规划建设6个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区。确保完成2022年立项高标准农田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65万亩工程建设内容和验收工作,粮食面积稳定在334万亩、产量25亿斤以上。开展“五良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力争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3%。
(二)做实“四大文章”,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畜牧产业重点突出“1+3”,即:生猪+牛羊兔,构建完善的育繁推体系,健全生猪调控机制,持续推进500万头生猪产能项目,力争生猪存栏180万头以上、出栏27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16.5万头左右;推进牛羊规模养殖,打造沙湾大型奶牛基地,填补全市奶业空白;发展肉兔产业,建成省内一流肉兔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做好蛋鸡文章,创建现代化蛋鸡产业园区,成为省内一流的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山区冷水鱼养殖,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和禁捕执法监管,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战略,优化提升井研—市中区商品鱼产业集群,力争水产品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树立大食物观,做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
(三)壮大“四大集群”,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峨眉山茶”产业集群,打造“一核两带两区”,实施做响擦亮“峨眉山茶”区域品牌3年行动,出台夏秋茶发展12条政策措施,改造提升低产低效茶园5万亩,新增机采茶园面积10万亩。做强晚熟柑橘产业集群,开展“五改三提”行动,提升改造柑橘基地3万亩;培育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乐山十大道地中药材,实施“三带六品”建设,改造提升中药材基地2万亩。推进“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力争成功创建(晋升)2个以上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继续多形式办好茶博会,参加农博会等活动,扩大“乐山造”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四)聚力“四个重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抓实农民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对接用工岗位,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直播直销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重点抓好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突出峨眉山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抓好晚熟柑橘产业发展、规模化道地中药材产业、早春蔬菜生产、“一带一路”绿茶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提高转移性收入,建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管理长效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项目应纳尽纳,并纳入对县(市、区)“三保”执行监控范围。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高财产性收入,不断深化完善,拓展全市“三资”监管平台业务功能,搭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对接。
(五)聚焦“五大振兴”,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常态长效开展“五清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占比达7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创新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指导村集体发展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34%,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新增家庭农场50个,农民合作社20个,促进示范社、示范场提质增效。召开农村工作会,出台市委1号文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制发2023年度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考评标准,指导培育单位开展创建,争创一批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和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