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任务,用心用力写好“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地方实践答卷。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62.7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较全省平均高0.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3、连续12个季度居全省前列。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守底线红线,农业稳住了基本盘
一是提高粮油生产能力。紧盯粮食稳面积提单产,统筹推进43个、5.1万亩千亩高产展示片,15个、0.17万亩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以及100个、2.1万亩市级“双百”攻关方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平均亩产较前4年平均值提高4.45公斤,全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37.1万亩,产量126.45万吨(连续9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首次突破126万吨),粮食作物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油料种植面积79.25万亩、产量10.0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6%、7.0%。积极应对7·17区域大暴雨,争取中省财政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607万元帮助生产恢复;建立各类病虫监测点110个,发布植保情报、动态39期,全市粮食作物挽回损失13.33万吨,植物疫情处置防控率达到100%,确保“虫口夺粮”、颗粒归仓。
二是提升稳产保供能力。聚焦“菜篮子”产品多元供应,统筹市县资金1504万元,落实稳定生猪产能“四项政策”,新建成规模生猪养殖场6个,提升政策性保险参保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参保覆盖率,承保能繁母猪、育肥猪212.7万头,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6342.3万元,全市生猪出栏261.5万头,增幅居全省第5位。全年争取各级财政资金2.3亿元,推进国家级肉兔产业集群、市级蛋鸡产业集群,夹江禽蛋交易中心等26个项目建设,新增生猪产能8万头、蛋禽110万羽、肉兔36万只,累计创建国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81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7个。加快早春蔬菜、魔芋、禽蛋、肉兔、水产等集群建设,新建成蛋禽养殖舍10栋,年度水产品总产量14.65万吨、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5.15%。全市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2个,全年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有效实现“非战斗性”减员目标。
三是加大良田建设力度。围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乐山片区,全力推进“天府良田”建设,加快井研县都江堰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级试点项目,出台《乐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3个制度,完成2024年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6万亩建设任务。锚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常态化开展撂荒地“动态清零”,完成农业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6.5万亩;对2020年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回头看”,开展“大棚房”集中整治,整改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非粮化”问题4个144.4亩。围绕全市4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和427个耕地质量调查点构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全市耕地平均质量变更等级已提升为4.33等,提高0.07个等级。持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7496个表层样品和剖面样品已化验完成,数据上传到全国普查工作平台。投入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970万元,新(改)建农村机电提灌站107座,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2万亩;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631.81万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9.02%,提高6个百分点。
(二)聚焦增收致富,脱贫成果长效巩固
一是加强监测帮扶。聚焦18.04万名脱贫人口、219个脱贫村、104个重点帮扶村、13个大中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入开展“夯基强本”行动,持续深化“五定”工作法,落实综合性保障政策和针对性帮扶举措,统筹资金35.1亿元、实施项目2980个,动态识别监测对象5049户15003人,累计消除风险2954户9203人。深入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13个大中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均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务工1.8万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开展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百日攻坚”行动,发放产业就业奖补1.19亿元,脱贫人口务工达到8.5万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国、省平均水平。
二是凝聚帮扶合力。持续深化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到位帮扶资金1.67亿元,市内三对县(市、区)结对帮扶到位资金2090万元,签署《绍兴市人民政府 乐山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绍乐“市市合作”战略合作协议》等重要协议,深入推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浙川“蓝鹰工程”特别是绍乐“蓝鹰工程”经验做法在全国东西部协作培训班作交流发言,成功承办首届非洲基层干部减贫交流研修班、全省欠发达县域产业帮扶现场会、浙川东西部协作培训班。马边县在2023年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考核中排名第1位并代表四川省顺利通过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综合核查,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有望取得“好”等次、后评估考核有望实现“八连好”目标。
三是推动有效衔接。严格执行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统筹整合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集中优势资源优先保障“三农”领域,全年到位各级衔接资金12.07亿元,实施巩固衔接项目715个。举办乡村振兴项目推介会,市外企业现场签约12个、投资23.39亿元,全年农业投资签约63.95亿元,超额完成市下目标任务。健全市县涉农项目储备库,储备农口项目591个,争取到位项目369个、资金31.69亿元。持续开展“三农”干部培训,推动农业科技“组团式”帮扶,全年开展集中培训16次,现场技术指导26次,培养科技示范户65户,培养技术骨干人才370人,指导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15项,培训高素质农民1407人,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共778人;建设三级“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完成54万余名“农村家庭能人”全覆盖培训。
(三)突出园区引领,富民产业得以发展
一是建强特色产业基地。编制“茶、果、药、林”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着力构建“1+7”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川西南早茶、晚熟柑橘、四川肉兔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川红工夫红茶、成都平原优质水稻、川中川南复合种植3个省级产业集群;市财政安排资金550万元,推进新茶饮供应链、早春蔬菜、魔芋、蛋鸡4个市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年完成低产低效茶园改造6.9万亩,提升经作基地7.5万亩,全市中药材在地面积39.5万亩,产量10万吨(干货);水果种植面积73.8万亩、产量65.6万吨,产值21.4亿元,面积保持稳定,产量、产值分别增长4.96%、4.39%,四大产业集群基地规模突破680万亩、综合产值达700亿元。
二是建好现代农业园区。以“天府粮仓·千园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争取到位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项目5个、资金4000万元,新评定省级园区6个,累计培育创建省星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8个,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实施一产民营经济倍增计划,争取到茉莉花茶、魔芋胶囊等省级农产品加工项目7个、总投资4472.5万元,资金总量排名全省第6位。完成新一轮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和申报工作,推荐上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3家、较上一批新增3家;新认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2家、较上一批新增12家。沐川县底堡乡魔芋产业纳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新争取到5个省级优势特色乡镇,到位省级资金3000万元。
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发展模式,围绕提升产业集群实施“旅游功能化”改造,设计推出20余条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建设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成功打造峨眉山市“以茶兴旅”农业产业园—嘉峨茶谷、犍为“以花兴业”农业园区—世界茉莉博览园、沐川魔芋科技示范园、峨边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等农旅融合样板。沐川县成功纳入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峨眉山市绥山镇荷叶村成功推荐申报2024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纸艺第一村”石堰村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持续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挖掘保护,茉莉花茶制作、嘉州绣刺绣等37个项目进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名录。
(四)夯实基础支撑,现代农业集聚成势
一是深化重点改革支撑。健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夹江县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编制完成“1+3+2”改革试点方案,明确11类改革任务、21项制度清单。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犍为县、峨眉山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建成县级分中心7个,全年建立镇村服务站447个(累计615个),完成交易1389宗,交易规模15.02亿元。
二是夯实农业品牌支撑。大力发展名优农产品认证,全年新申报绿色食品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有效期内认证农产品数达127个,完成“耘作嘉品”农产品品牌在高速、公交、出租车广告投放。开展2024年乐山群众庆祝丰收活动,组织参加第十三届四川茶博会、第十届四川农博会、“天府乡村浙江行”等展示展销,进一步提高“乐山造”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聘请央视团队拍摄制作“嘉药乐道”品牌宣传片,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争相报道乐山稻药轮作产业和石缝经济模式。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暨“峨眉山茶”产销对接会,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位,“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9.2亿元,跻身全国绿茶类前十强,获评“世界高端绿茶发源地”称号,出口绿茶占全国总量的10%。
三是夯实种业创新支撑。持续做好峨边花牛、峨眉黑鸡、沐川乌骨鸡、马边乌金猪等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开展性能测定和选育工作。推进制种基地建设,在市中区、井研县、峨眉山市、夹江县和沙湾区首次建立近3000亩的玉米制种基地,打破我市多年来无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的短板。培育推广当家品种,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个,选育新材料4个,制定地方标准10项,推广新技术10项。遴选了47个农业主导品种、95项农业主推技术,全市累计确定了288个主导品种,397项先进适用主推技术。完成春查市场、夏查基地、秋查市场、冬查企业等关键时间节点的种子监管,抽检农作物种子185个,抽检合格率为99.5%。
(五)学习“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展开画卷
一是夯实乡村生态本底。创新开展农村“五清”行动,持续深化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年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2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336户,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7%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推进6个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市中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市级竣工验收。开展红火蚁根除、柑橘木虱查治、松材线虫病防治和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作,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集中处理率达95.76%。继续实施“十年禁渔”,“3.21”案被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列为部督案件,并获国家长江办通报表扬。
二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959家,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4246个、家庭农场14419家。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00余家,带动1.1万人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29万亩次、营业收入2.4亿元。探索资源发包、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7.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2元,同比增长6.4%。严格落实“动土必报、建设必批、开工必到、过程必管、查处必严”的要求,审批农村宅基地4525宗、面积1379.1亩。
三是加快建设和美乡村。组织召开乡村振兴发展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建立“月听汇报、季度分析、定期拉练、全年评比”工作机制,一次性兑现3000万元奖补资金,全面推广优势产业主导型、城乡融合发展型、文化遗产活化型、专业公司运营型乡村建设“四大模式”,建成和美乡村精品村12个、示范村39个,建成村77个,相关经验做法受到省委分管领导肯定。
二、2025年工作打算
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聚焦“农业”夯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一是抓粮食稳面增产。安排1000万元开展粮食生产“大比武”,狠抓稳面扩面、技术到田、防灾减灾,依托省级水稻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集群项目,巩固2024年已建成的千亩高产展示片与市级“双百”高产攻关方,同时今年再新建43个千亩高产展示片、100个市级“双百”高产攻关方,确保粮食播面稳定337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28万吨以上。二是抓生猪产能恢复。安排1500万元支持生猪产能恢复,加快推进巨星、天农等龙头企业万头种猪养殖场建设,常态抓好疫病防控,防止“非战斗减员”,确保生猪出栏27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绿色区间。三是抓农产品多元供应。抓好国家级肉兔产业集群项目实施,争取国家级禽蛋产业集群项目落地,加快禽蛋交易大市场建成投运,力争新增肉兔产能20万只、禽蛋产能增幅5%以上,实施10万m³设施渔业项目建设,挖掘经济增长新亮点。
(二)聚焦“农村”补短板,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突出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适应人口发展新趋势,围绕环城区、环景区、环产业园区和环河湖带“三区一带”,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夹江县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和“百片引领”先行片区建设。二是突出项目支撑。做好项目包装储备,每季度开展1次农业项目招商活动,力争全年招引项目30亿元以上;推动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按期完工,进一步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三是突出拉练评比。安排2400万元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拉练,以产业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农业特色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三)聚焦“农民”兴业态,全面促进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守牢防返贫底线。坚决杜绝漏测失帮和体外循环,全面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用好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抓实东西部协作、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欠发达县域托底性综合帮扶,确保脱贫地区农民收入高于国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富民产业。突出产业建圈强链,扎实推进川红工夫红茶和新茶饮、魔芋、早春蔬菜等省市产业集群项目,加快推进7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确保特色产业综合增速保持在6%以上。三是强化利益联结。以农村改革为牵引,持续发挥1.9万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抓实扶贫(帮扶)项目资产清理,全面盘活农村集体“三资”,力争年交易额突破8亿元。